简析宋朝历史上的“森林防线”:在边境上种树,也能防御敌人?

简析宋朝历史上的“森林防线”:在边境上种树,也能防御敌人?

历史随谈凡知客2019-08-29 20:01:114927A+A-

导读:从公元960年北宋建国开始,一直到公元1279年南宋之亡,在长达319年的历史中,两宋一直处在与多个北方游牧民族的对峙和苦战之中。

对于北宋来讲,失去了燕云十六州,不再有长城作为北方屏障,而辽国又是当时东亚第一军事强国,其军事压力是空前的。

对于南宋来说,失去了北方的大片国土以后,只有依靠江南半壁江山来维系统治,其对手又是来势汹汹的金国和蒙元,形势更加严峻。

在失去了诸多天险以后,两宋除了在边境和重点区域大量驻军以外,还修筑了许多军事工事,而通过人工种树打造的“森林防线”,也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环。

通过植树造林也能防御敌人?这种事情在两宋历史上真的有,而且还很成功!

简析宋朝历史上的“森林防线”:在边境上种树,也能防御敌人?

森林防线


一、北宋在边境上的军事防御林工程

宋朝定都开封,而开封是四战之地,几乎无险可守。辽国的契丹铁骑一旦突破河北防线,就可以直接兵临城下了。

因此,对于北宋来说,河北地区的防务就是其生命线。北宋名臣包拯曾经说过:“河北者,国家根本之地,存亡系焉。”

这里的“河北”,跟今天我们所说的河北省还是有区别的。北宋时期,在河北平原地区设置了三个“路”(带有军区性质的行政区划),即“河北东路”和“河北西路”、“河东路”。

简析宋朝历史上的“森林防线”:在边境上种树,也能防御敌人?

宋辽对峙

从地理位置上看,这三个“路”除了在西部太行山区有高山险关之外,其东部地区地势平坦,自古以来无险可据,非常容易受到机动快速的契丹铁骑进攻。

为此,从宋太祖建国伊始,建隆二年(公元961年),他就号召边民植树,《宋史》记载:“申明周显德三年之令,课民植树。”同时还在经济上给予减免赋税的优惠,比如宋太祖下诏说:“有能广植桑枣, 开垦荒田者, 并只纳旧租, 永不通检。”

这样做的成效也非常明显,南宋史学家王明清所著的《挥麈后录》中说:“于瓦桥一带南北分界之所专植榆柳,中通一径,仅能容一骑”

瓦桥关(今河北雄县西南)一带,地势广平,有利于骑兵突袭,契丹铁骑原来常常从此出入。但此时这里的树木之间的小径仅能容纳一名骑兵通过,可以有效阻滞辽国骑兵推进的步伐,也可见当时植树密度之大。

简析宋朝历史上的“森林防线”:在边境上种树,也能防御敌人?

契丹骑兵

后来的北宋皇帝继续执行在边境“多种树”的政策,并且还纳入到了国家规划。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(公元1016年),“内出《北面榆柳图》示辅臣,数逾三百万。帝曰:‘此可代鹿角也。’”(《宋会要辑稿》)

这里说的是,当时宋真宗已经命人规划绘制出了《北面榆柳图》,作为后来全面打造军事防御林的总规划,而且他还诏河北等地“缘边官道左右及时种植榆柳”(《续资治通鉴长篇》)。

宋仁宗时,又命“自保州以西无塘水处,广植林木,异时以限敌马”(《续资治通鉴长篇》)。

到了宋神宗时期,诏令北部边境地区“人户地内,令自植榆桑或所宜之木,官为立劝课之法。”(《续资治通鉴长篇》),朝廷出台配套政策,鼓励督促边民种树。

简析宋朝历史上的“森林防线”:在边境上种树,也能防御敌人?

宋神宗

另外,宋廷还屡屡颁布禁令,严禁对军事防御林滥砍乱伐,否则不论军民,一律严惩。《宋刑统》中有记载:“诸毁伐树木、稼穑者,准盗论”。庆历年间,宋仁宗专门下诏说:“河北堤塘及所在闲田中官所种林木,毋辄有采伐,违者置其罪。”(《宋会要辑稿》)

因此,到了北宋后期,宋廷在河北的植树数量已经相当可观,宋朝科学家沈括曾经说:“定州北境先种榆柳以为寨,榆柳植者以亿计。”(《续资治通鉴长篇》)

由于朝廷的重视,宋神宗熙宁年间,北宋在定州防线的榆树、柳树已经数以亿计。

这些树木与河北边境上同时存在的水塘、屯田等互相配合,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北宋在地理上的劣势。而且,这些栽种的林木还可以用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,起到了“以限敌骑,且给邦之材用”的双重作用。

而辽国人对北宋边境上的军事防御林深恶痛绝,《宋史》记载:“雄州种木道上,契丹遣人夜伐去”,堂堂契丹铁骑,竟然趁夜越境伐树搞破坏。可见,北宋在河北边境上的种树策略是相当成功的。

简析宋朝历史上的“森林防线”:在边境上种树,也能防御敌人?

契丹武士

二、南宋在边境上的军事防御林工程

相较于北宋来说,南宋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。靖康之难,宋室南迁,南宋面临的防御形势异常严峻。

相较于北宋时期重点防御河北来说,南宋的国防线更长,更加缺乏防御纵深。

在与金军对峙时期,宋金之间主要有三大战区:两淮、荆襄和川陕。

简析宋朝历史上的“森林防线”:在边境上种树,也能防御敌人?

宋金对峙

而这三大战区中,除了川陕有巴蜀地区的崇山峻岭作为天然屏障以外,两淮和荆襄地区与北宋时期的河北并无二致,也没有崇山峻岭或者大江阻隔,对于比契丹人更勇猛好战的女真人来说,更加容易突破。

因此,南宋开始仿照北宋在河北的“植树御敌”经验,开始在三大战区实行军事防御林建设工程。

乾道八年(公元1172),宋孝宗下诏:“要害边关之地,广植杂木榆柳之数,以捍奔冲。”(《宋会要辑稿》)

宋光宗时期,朝廷又下诏:“密切差人点检各处近边私小便路,有碍边防去处,同共措置断塞多种林木,令人守防。”(《宋会要辑稿》)

跟北宋一样,南宋依然选择生长快、寿命长的榆树和柳树作为主要的军事防御树种,在重点防御区域广泛栽种。

简析宋朝历史上的“森林防线”:在边境上种树,也能防御敌人?

榆树林

南宋建立之初,金国为迅速灭掉南宋,曾发起了“搜山检海捉赵构”的军事行动,重点进攻两淮地区并直取临安。

而经过岳飞、韩世忠、刘琦等人的艰苦阻击,金军快速灭亡南宋的计划并未得逞。

于是,金国抛开两淮和荆襄,而将兵锋直指川陕,意在夺取巴蜀以后,从西向和北向两面合围攻灭南宋。

但是,不同于两淮和荆襄地区,川陕地区不仅多崇山峻岭,而且有大量的天然原始森林,成为天然的军事防御林。

而此前,不少地方为了打造兵器、制造船筏,已经对这些森林多有破坏。为此,南宋朝廷下诏:“四川安抚制置大使司,相度禁之(树木采伐)。”(《宋会要辑稿》)同时,还下令继续人工栽种树木,来巩固其防御作用。

简析宋朝历史上的“森林防线”:在边境上种树,也能防御敌人?

金国武士

总体上看,与北宋在河北的作为类似,南宋在两淮、荆襄多是局部栽种人工林,来弥补防御手段的单一与不足。而在川陕地区,则是通过对已有天然林的有效保护和控制,来加大防御力度,有效阻滞了金军南下。

三、再有效的防御也只是防御

综上所述,北宋、南宋分别依靠在河北和两淮、荆襄、川陕地区植树造林,兴建起了大规模的“绿色长城”,同时依托当地的关隘、堡垒、水田等构成了立体的防御纵深,这也算是两宋时代比较成功的防御战略。

不光如此,如果从今天环保的理念来看,后人更是要对宋朝的“军事防御林工程”大书特书。

但平心而论,这些仅仅是辅助手段而已,再有效的防御也只是防御。宋真宗就曾经客观理性的评价河北地区的森林、水田防御体系:“若群寇犯边,须别为备御,此险亦不足恃。”(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)

简析宋朝历史上的“森林防线”:在边境上种树,也能防御敌人?

宋真宗

自古以来,决定战争胜负的,通常不是各类防御工事,更不是这些阻拦骑兵顺利通行的树木。毕竟,宋人可以栽树,辽人和金人就可以伐树、烧林。

对于两宋来说,费尽心思建设各类防御体系,这本无可厚非。但因为有了这些“完备”的防御工事,反而丧失了恢复故土之心,这才是最可怕的。

宋太宗曾经说过一句话:“国家若无外忧,必有内患,外忧不过边事,皆可预防,惟奸邪无状,若为内患,深可惧也,帝王用心,常须谨此。”(《续资治通鉴长篇》)

因此,守内虚外、将从中御、被动防守,一直成为此后两宋的主旋律,其在精气神上也始终无法如汉唐那般振作。


参考资料:《宋刑统》、《宋会要辑稿》、《续资治通鉴长篇》、《挥麈后录》、《宋史》、《宋代林业政策研究》(白宏刚)

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凡知客整理呈现,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!如对内容有疑问,请联系我们,谢谢!

支持Ctrl+Enter提交
qrcode

凡知客 - 工作生活相关_创业点子收藏分享 © All Rights Reserved.   凡知客(fanzhike.cn). 豫ICP备10005332号-4
关于博主| 免责声明| 留言建议| 给我发邮件| 网站管理| 本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