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峒古建筑和古遗址:人与自然“和谐共存”

茶峒古建筑和古遗址:人与自然“和谐共存”

人与自然凡知客2019-08-07 9:12:204631A+A-

茶峒古建筑和古遗址:人与自然“和谐共存” 茶峒古建筑和古遗址:人与自然“和谐共存”

茶峒,即现在的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花垣县边城镇,因地处湘黔渝三省交界处,有“一脚踏三省”之称。

此城城垣逶迤,河水悠悠,青石道整洁风雅,吊脚楼古色古香,白塔耸立,古渡摆舟;垂柳下的石级上,仨俩姑嫂在捶衣洗菜,清水江上,四五渔民正放鹭鸶叼鱼,如诗如画,美轮美奂。

原始的质朴感随处流淌,却又透着人间烟火气,在茶峒,人与自然好似合为一体,而这正是本期《读故事 品古建》想与您介绍的。

茶峒古建筑和古遗址:人与自然“和谐共存”

“边城”原型,民风独特

“由四川过湖南去,靠东有一条官路。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,有一小溪,溪边有座白色小塔,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。这人家只一个老人,一个女孩子,一只黄狗。”这是《边城》的开首语。

因沈从文是凤凰人,人们一度误以为凤凰古城便是他笔下“边城”的原型,但事实上,茶峒才是《边城》中所描写的世外桃源。

沈从文在他的湘西系列中借助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,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“和谐共存”的哲学。“湘西”所能代表的健康、完善的人性,一种“优美、健康、自然,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”,正是他的文学创作所要负载的内容,而茶峒的风俗民情正符合这种人生哲学。

茶峒古建筑和古遗址:人与自然“和谐共存”

直到今天,茶峒仍保留着传统民俗。

每逢农历初五、十号,是茶峒赶集的日子,当地叫赶“边边场”,市集热闹非凡,各色农副产品、特色商品、小吃美食一应俱全。

每年的农历端午节,这里都会举行赛龙舟,这地界的人,把“赛龙舟”叫做“拔龙船”。 1928年,沈从文、黄永玉等人还专程从北京来茶峒观看龙舟,电影制片厂还拍了专题纪录片,至今都还是当地人津津乐道的话题。

“拉拉渡”的摆渡方式在茶峒已有些年头了,这是茶峒人们自己发明的一种独特的过渡方式。据说刚发明时,用的还不是钢索,而是一根很粗的绳子,外面用竹子套着。坐上去,只听得吱吱呀呀声音,船身轻荡中,连时间都慢了。

热闹与悠闲并存,这种韵味,唯茶峒独有。

茶峒古建筑和古遗址:人与自然“和谐共存”茶峒古建筑和古遗址:人与自然“和谐共存”茶峒古建筑和古遗址:人与自然“和谐共存”

依山而建,吊脚楼别具一格

清嘉庆七年(1802),在茶峒建成了一座石堡城,设东西南北4门,门楼上各有4座炮台,420个垛口。

茶峒古建筑和古遗址:人与自然“和谐共存”

但茶峒城正式建成是在嘉庆八年(1803年),全以青石筑成,坚固巍峨。此城背靠太山,左依九龙山,右傍香炉山,面朝风鸣山;城由群山环抱,山中有城,城中有山。

茶峒古建筑和古遗址:人与自然“和谐共存”

解放战争时期,刘邓大军从这里推进大西南,解放后,城墙城门虽被毁坏,但翠翠岛、吊脚楼、石板街依然保存完整。

茶峒古建筑和古遗址:人与自然“和谐共存”

2005年,茶峒正式更名为边城镇。

镇内古建筑林立,吊脚楼别具一格。现存吊脚楼均为木质结构,其特点为正屋建在实地上,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,其余三边皆悬空,靠柱子支撑。这样的屋子,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,又能防毒蛇、虫蚁,楼板下还可放置杂物。

茶峒古建筑和古遗址:人与自然“和谐共存”茶峒古建筑和古遗址:人与自然“和谐共存”茶峒古建筑和古遗址:人与自然“和谐共存”

除吊脚楼外,茶峒还保存有太平军西征将士牌位,刘、邓大军进军大西南宿营指挥所,清政府在边城设置的协台及练兵校场,古朴典雅的国立茶师(今茶峒中学),茶峒码头等等古建筑和古遗址。

茶峒古建筑和古遗址:人与自然“和谐共存”茶峒古建筑和古遗址:人与自然“和谐共存”

△ 国立茶峒师范学校遗址

新湖南客户端实习生 张慕鸿 记者 王铭俊整理

资料来源:《湖南日报》,湖南旅游网等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凡知客整理呈现,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!如对内容有疑问,请联系我们,谢谢!

支持Ctrl+Enter提交
qrcode

凡知客 - 工作生活相关_创业点子收藏分享 © All Rights Reserved.   凡知客(fanzhike.cn). 豫ICP备10005332号-4
关于博主| 免责声明| 留言建议| 给我发邮件| 网站管理| 本站地图